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复苏当中发挥关键性作用

  2023年,全球经济充满挑战,欧美发达经济体面临困境。在此背景下,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复苏起着关键作用。
  “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,人民币国际化是大势所趋。全球贸易结构发生了变化,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比重不断上升。总体而言,2023年中国GDP有望达到5.6%左右。”近日,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、研究发展部联席主管黄博士在中信建投证券2023年中期资本市场投资峰会上表示。
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(IMF)5月初发布的报告也显示,2023年亚太地区将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主要地区,中国经济有望增长5.2%,这将为亚太地区和全球经济复苏提供巨大动力。
  “经济上,中国正在复苏,欧美面临衰退:在加息、通胀、银行风险的负反馈下,欧美面临更大的经济下行甚至衰退压力,而中国已经走出疫情的影响,复苏的大方向是明确的。”黄对指出。
  具体而言,黄分析说,全球经济形势发生了三大变化:
  第一,货币方面,本币美元化和提升趋势加快。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和人民币国际化是大势所趋。近期出现了诸多积极信号,如中法石油巨头完成首笔天然气跨境人民币结算交易、巴西宣布与中国进行贸易本币结算、印度与马来西亚同意使用印度卢比进行贸易结算等。,而债务上限和通胀继续损害美元的长期信誉。
  第二,在金融风险方面,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隐现。发达经济体衰退的信号不断出现,历史上一些经济衰退前景较好的指标已经发出预警信号。比如,除了1994年的加息周期,历次加息都伴随着最终的衰退;美债长短期收益率倒挂后,美国经济最终陷入衰退。银行业危机催生了对金融体系的担忧:随着美国硅谷银行破产、欧洲瑞士瑞信银行被收购以及投资者卖空德意志银行,市场对金融体系的健康状况产生了怀疑。
  目前海外央行货币政策呈现“三国演义”。美国加息周期接近尾声,金融稳定目标地位上升。随着中期通胀压力的下降,美联储基本宣布5月加息结束。在银行业接连发生爆炸的背景下,市场对金融系统的风险感到担忧,预计美联储将继续使用结构性工具为破产银行提供支持。欧洲通胀高企促使欧洲央行继续加息,仍需平衡通胀和财政风险。欧元区整体负债率略有下降,但仍明显高于疫情发生前的水平。在持续鹰派加息的政策下,薄弱的债务环节可能暴露,欧洲央行继续关注欧元体系碎片化的风险。日本央行面临历史性转折,但总体基调稳定。日本通胀创30年新高,经济多年来一直保持低速增长的平稳状态。长期的超宽松政策迎来了调整的契机,但欧美金融体系的风险与日本高度相关,所以总体的做法仍会是谨慎渐进的。
  海外通胀是长期的。供给侧因素推动欧美主要经济体告别疫情前长期低通胀的格局:美国CPI最高同比超过9%,欧元区CPI同比超过10%,长期处于通缩压力下的日本也未能幸免。2022年末,CPI同比超过4%。虽然各国通胀下行趋势得到确认,但核心通胀的韧性依然十足:美国核心CPI月比仍处于0.4%~0.5%的高位,欧洲核心通胀的拐点仍未见到,劳动力供给严重不足、工资和物价螺旋式上涨、工业供应链重塑仍在恶化。全球通胀中枢恢复到疫情前水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。
  第三,产业链方面,供给侧因素推动欧美主要经济体告别疫情前长期低通胀的格局。此外,还有重塑产业链供应链的机会。随着全球贸易结构的变化,中国退居美国第三大贸易伙伴,加拿大和墨西哥对美贸易比重稳步上升。中国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比重不断增加。产业转移带来新机遇。欧洲传统增长模式已经改变,产业链面临移民压力。美国、中国、东欧、北非成为产业转移目的地。韩国、德国、英国和日本取代其他亚洲国家,成为2022年FDI增速最高的来源国。随着中国与中东关系的改善,2023年相关国家将继续扩大对华投资。

本文经自动排版过滤系统处理!

为您推荐